查看原文
其他

一堂云好课丨央美实验艺术40位“宅家斗士”:以常态眼睛玩转造型!

CAFA ART INFO 中央美院艺讯网 2021-10-27


编者按:一场由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疫情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生产模式、交通出行、生活方式,也直接影响了院校师生的教学方式。众多院校开启“全民网课”状态。教师们摇变“主播”,从讲台走向网络教学平台,学生们充满了新鲜感,社交媒体上的画风也变得异常多元。我们陆续分享了不同院系的“云好课”,引发的关注和隔空留言讨论,也再度展现了聚焦网络教学的价值和意义(点击跳转):


第一辑  康剑飞:版画系“图像时代如何看图像?”

第二辑  夏理斌:油画系的素描课,仅仅是“素描”?

第三辑  张汉普:壁画系“数字壁画”如何创作?


直击真实的网络教学现场,背后凝聚的意义无疑是丰富的:网络给艺术教育带来的是新机还是挑战?艺术学院是怎样展开网络教学的?强调技术训练与面对面交流的美术课程该如何适应新局面?又会对传统教育模式带来哪些冲击?


本辑,我们带来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陈明强老师带领本科一年级40位同学的“造型原本”课程,这些来自不同地区、充满好奇心的年轻学子们组成“风生水起班”,画风异常鲜活,那么他们又是如何接受“造型原本”的观察方式和思维训练?基于网络教学的课程训练目的和效果如何突显?一起来看他们如何自由、精彩地玩转各自的“小情绪”和“大命题”!


云教学手记

据采访陈明强问答内容整理


陈明强老师在福建南平的家里上网络课程


《造型原本》在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是一门非常成熟的专业基础课程。实验艺术学院的吕胜中、邬建安、於飞、王郁洋、张愉和吕智强等多位老师都参与过这门课程的教学,这是我第一次以网课模式开展《造型原本》课程。开课前,实验艺术学院邱志杰院长为课程的设计安排提出了一些建议。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根据同学们的实际生活情况和网络教学的特殊性,我对课程训练的具体安排上进行了调整。


《造型原本2-联想与幻象》网络课件在线截屏 


在美院教室与同学们面对面的授课模式,可以直观地观察到同学们的上课状态。同学们之间沟通交流经验也更便捷,会形成相互学习的创作氛围。美院实体教室它更像一个同学们共享的“画室”,或者说一个体现师徒传承关系的“手工作坊”,这个空间的创作属性会很强烈。而同学们的家更多是生活空间,它很难形成美院教室这种独特的创作氛围。更关键的是,实体课堂对师生的言行举止会有要求,让教与学的过程具有仪式感,体现了对知识和艺术的敬畏。


同学们在线共享屏幕

分享和讨论“联想与幻象”视觉案例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网络课程可以做到多人多地同时在线,打破了空间距离带来的隔阂,它让图像,视频,声音和文字的呈现交流便捷化。虽然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在我们社会生活中很普及,但是在本次网络授课时,我发现如果师生同时使用视频直播,不少同学还是会出现设备卡网的现象。为了确保每一位同学都能有效的听到课程讲解的内容,能合理的参与讨论,这次课程中基本是使用麦克风设备。家是私人生活的空间,同学们网课学习和在家创作具有很大的自由度,因而知识类型的获取,行为意义的构建,更多依赖于同学们自主学习的意识。


《造型原本》课程考勤表 


一个也不能少,是我在这次网络教学中坚持的管理原则。40位同学分散在国内的不同的省市,我一直比较担心上网课过程中会出现“教学事故”,担心课程的内容没有传达到每一位学生,更担心同学们在家找不到创作学习的状态。从四周的教学情况来看,大部分同学们在家里的创作状态比较理想,甚至有不少家长也参与到了课题的创作练习中。同学们想让自己的艺术创作被更多的人所了解,从身边的人开始,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云课堂简介






《造型原本》课程教材 


造型原本课是从不同的观察方法与思维方式入手进行不同的造型训练的课程,也就是说,观察方法与思维方法的不同导致造型结果的不同。造型的本质是人的视觉感受的立场、方法决定了造型的结果。在造型方法上特别强调与“非常态”的所谓科学观察认识方法的不同,涉猎更多的造型可能,尝试更多地认识物象的方法,建立更具活力的造型认识。







陈明强,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讲师。

专业课程主要有《造型原本》

《现成品的艺术表达》

《视觉方式》和《家庭审美调查》等。




师生基本情况


任课教师:陈明强

课程时间:2020年2月25日-3月22日  四周

授课对象:实验艺术学院2019级本科一年级——风生水起班(40人)

党宇浩 李可 毛婉蘅 付珍玉洁 廖家怡 张子潇 冯禹章 李羿瑾 李思雨 陈钊瑜 黄宇泽 李珺 文致君 黄安怡 徐湘童 欧家瑗 覃钰雯 谭馨晔 张驰 杨明居 王肖男 马祎坤 李倬阳 艾格格 张冀苏 石欣宇 陈铭荟 陈治彤 刘润 位江涛 吕松鸿 沈思源 智晓律 罗菁 徐睿泽 张嘉豪 杨柏滢 萬希玄 葛蔓 杨璐萌


 造型原本 



《一分钟随堂练习——闪电  厕所图标  自画像》

课程的微信截图 可滑动查看


“造型原本”是让同学们从另外的角度尝试对物象的观察方法与思维感受,以“常态的眼睛”——我们观察认识世象、物象、事象的惯常方式寻找合理的造型可能。原始艺术、民间艺术、儿童绘画,还有中国传统艺术的诸多造型程式,都是在这种视觉方式的前提下认识世象、物象、事象,从而产生的与“科学”观察方法迥然不同的造型结果。重要的是方法的问题,而方法并不意味着造型结果的好与坏。


《印象的概括—对于同学的描述》

部分作业展示 可滑动查看


通过造型原本训练,学生不仅在造型上摆脱了“科学”认识方法的唯一性,还在思维方法和观察方法上得到了锻炼,并认识到造型方法多样性带来的视觉表达的自由,使学生不再拘泥于原有 “焦点透视” 的经验惯性,为以后艺术实践的延伸与展开打下深厚的基础。


 四周课程的核心训练介绍 



“联想与幻象—疫情”草图和创作过程图

可滑动查看


联想与幻象,由被表现对象所引发的视觉联想的表现。在肉眼与心眼、现实与理想、主观与客观等矛盾对立中,通过造型完成转换和统一。联想与幻象的指向,有时取决于人们对物象的褒贬态度,它受到历史文化,社会语境,以及主体对物象的了解广度和深度的影响。它的造型目的,是源自真实的内在表达需求,它可以是“小情绪”,也可以是“大命题”。


围绕“疫情”主题,运用“联想与幻象”的造型方式进行课题创作训练。每位同学绘制成一张平面作业。考虑到疫情期间的特殊性,可以是纸面材料绘制,也可以是数码设备绘制。



“印象的概括—面具”草图讨论和创作过程图

滑动查看


我们每个人都是另一个人的他者,这一面镜子反射着自己也反射着他人,我们是彼此的彼此。在这个反射与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我们无法割裂其中的任何一种联系,任何的存在都是我们的语境,并且共同构建了这个语境。


每位同学利用目前居住生活空间中的物品,以“面具”为主题,参考同学们对自己的描述,结合生活空间,运用摄影工具呈现自己的“形象”,尝试概括地表达自己形象、性格、兴趣爱好等方面的某些特征,或疫情期间的生活状态。课题训练过程中,努力克服对客观物象表面被动的抄袭,强调视觉感受表现中的主观能动性,与表象拉开了距离,却又更接近于感受的内在本质。


学生怎么创作?

听听他们怎么说?


01

艾格格 吉林长春 

《当代大艺术家》


《当代大艺术家》在创作中我用颜料皮子作为材料,立体主义作为面具的风格。小小的“讽刺”一下我自己,以及伪装的大艺术家们。


自从我接触了当代艺术之后,我渐渐发现,很多艺术家虽然套着猎奇的外壳,在意识上仍旧是个“画匠”。做回真我,回归质朴。我认为首先应该达到真我,才能突破自我。拒绝把自己伪装成艺术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平凡中有你也有艺术。在我看来无论是艺术也好或者艺术气质也罢,那是由内在迸发出来的一种力量,不是靠伪装达到目的。



《2020真善美》 滑动查看


三个形象分别代表人生的三个阶段,无论在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忘记追求心中的真善美。


02

陈铭荟 辽宁沈阳

《明天》

在个人画像课题的图像处理中,我把个人的喜好加入其中——将对后人类时代的猜想和特摄的泛特征结合。圆谷制作的影片中也反复重复着“人如何定义怪兽,单纯是他的巨大就让人恐惧。”我试想族人形象被放大后的情形,参考BearTendency在社交平台发布的巨人动态,将家乡高楼的图景于人物进行结合,于是绘制出此画像。(特摄:指类似于奥特曼影片的类型。)


 《他们是谁?他们从哪里来?他们到哪里去?》其一

 综合材料 60cm×60cm

《他们是谁?他们从哪里来?他们到哪里去?》其二 

综合材料 100cm×70cm


《巨流河》描述:“灾难是无法比较的,对每个受苦的人,他的灾难都是最大的。”在画面中,我将药物和细菌的形象被混合在一起。因为信息传播方式和个体原因而远离信息的人群,在信息屏蔽的情况下,面对药与细菌隐喻,究竟是“平定”还是“罹患”?一切问题都在“药”与“细菌”的身份交换的裹挟下不知向哪里发问?


03

陈钊瑜 福建泉州

《你是谁》

“面具”在一般的语境中意味伪装,与真实构成二元结构。在此思维模式下思考真我便容易误入一种错觉——每个人都先天的拥有一个真实的自我。而在我看来每个人最初都是一位无脸人,你是谁?正是由诸着装、社会关系、知识等一个个面具构成的,面具即真实。



而在我看来每个人最初都是一位无脸人,你是谁?正是由诸着装、社会关系、知识等一个个面具构成的,面具即真实。


《剧场》  photoshop软件  尺寸可变 


疫情期间我身处于福建泉州的一个小镇上,由于没有直接受到疫情冲击,一切的共情都需要依靠想象力。在房中隔离犹如身处于一个360度的玻璃剧场,剧场在海中飘荡,疫区成为了海底的珊瑚和鱼群,密集的信息不断的涌入剧场,编织着不一样的剧本。


04

陈治彤 辽宁沈阳  

《吃饱了》

家里的厨房 一家三口 


许多同学对我的印象描述大多与“吃”和“大”两个关键词有关,我思考后决定用卧室的垃圾桶,还有一堆彩纸和胶带做一个汉堡人头套来当我的面具。盘子里的菜是电子产品,这可能是我对自己的讽刺,因为我是一个离开电脑手机就受不了的人。照片呈现的是我在家里的一个状态,除了吃就是睡,很无聊,很没意思,我父母也觉得很没意思。


《肺土之争》 黑色签字笔  八开速写纸N张 

胶带若干 56.3cm×46.8cm 


如果将疫情比作一个实际的生物或群体,当他们入侵我们身体时,支援我们身体的“士兵”会如何抗击?魔法,宗教,太空科技……我觉得都有可能。


05

党宇浩 辽宁大连

《结痂》


我之前也上过网课,现在的知识来源主要就是上网,无论是在抖音还是在知网,可能都会带来很多收获。我觉得网课好像把人和人的距离拉远了。


我身上穿着空手道的道服,脸上看似绷带,其实是纸和湿巾沾水贴到脸上。我平常比较喜欢运动,喜欢空手道和巴柔,每次从道场出来都是一身伤,但每次受伤之后就会进步一些,也就变强一些。受伤,结痂正是人人需要的,人们无法了解自己,只能通过别人来了解,难免少不了磕磕碰碰。我觉得这个面具就如那个破茧成蝶的茧,在磨炼中变强。


《炎症》 水拓材料 黑色签字笔 铅笔 水彩笔 A4纸


生物病毒都必需在活的宿主躯体中才能得以复制繁殖,病毒在血管里游动和噬菌体的斗争在我看来有点像捕鱼。病毒可以在下水道通过排泄物来传播,而下水道就像人的血管一样连接着城市的心脏,白细胞增多,于是开始某部位发炎。病毒随着宿主细胞复制又复制,而鱼产卵数量也巨大,这件创作由此而来。


06

冯禹章

河北廊坊家中的阳台 

《普通创世者》


虽然我之前没有接触过网络教学,但我认为自己目前适应良好。网络授课让我觉得心理上更放松,也许是与同学和老师交流时隔着屏幕所带的安全感。同时,我与老师的一对一交流也没有受到影响,甚至对案例的讲解和其他同学作业进展的情况,因为屏幕共享的功能得以更加清晰地呈现,授课效果比传统模式更优越。



《COVID-19》系列 素描纸 马克笔 

铅笔 针管笔 彩铅

尺寸分别为:21×28.5cm  14×21cm  12×16cm

滑动查看


此次疫情促使我对社会、网络、生存状态以及自己的内心状况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一些思考,我不想去评价或批判什么,最终只能在此将我所认为的真实尽力如实呈现出来。


07

付珍玉洁

四川南充的家中

《饥饿感》 


在家网络学习,我觉得很容易陷入到拖沓懒散的状态。与外界的沟通减少,也会导致作品创作更私人化、更自我。但这是一个审视自己的很好机会,让我在局限的条件中锻炼出随机应变的创作能力。


疫情发生以来,我有了很长一段可以去充实自己的时间,但却发现自己害怕去面对思想的饥饿,纠结不安感袭来却又享受着当下的贫乏。


《翕动》  ipad手绘


飞蛾呼吸着新鲜毒液微弱地应和着,向上的光亮是温暖的阳光还是灼烧的火焰。


08


滑动查看

葛蔓 北京

《paradox》


戴上面具是恐怖的面孔,森白牙齿露出微笑的弧度,拉下面具是精美的项饰,但是影子里依然有戴上面具的狰行。这件创作,表现了矛盾的本质,对立统一的相互关系,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疫报》 电子手绘  九张

滑动查看


因为疫情原因,来央美的第二个学期我们无法返校从而进行了网络学习,相比起第一个学期,这个学期的网络学习对个人在自律问题上有了更高要求。我之前在加拿大也选修过几门网课,但是大部分是下载资料自我学习,然后把作业等上传给老师进行在线批改。而这次《造型原本》的网络授课,我们使用腾讯会议和微信群,能通过老师分享的屏幕看见准备好的课件,在线交流案例,效率很高也非常有效。


闭门在家,网络,技术等模式的介入,给我的创作带来了更多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如何克服自己内心的焦虑然后冷静的思考,规律有序的规划好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时间,并在有限的空间和枯燥的宅家生活里寻找那一束创作灵感的火光,并保护好这个火种进行深入创作和思考。


09

黄安怡

广东东莞家里的杂物间 

《内往来桶》 


“只要有网络,连的上网就可以”的便利,对于喜欢宅生活的我来说,网课的效率会更高,不用把精力用在克制本能犯困上,也不需要为座位的前后而着急,作业的讨论无论是视觉还是听觉都更加方便。如果没有正常的网络条件,学习的损失会比面对面授课大非常多,这点我深有体会。


我将其他人对“我”的看法进行综合,以浅显的方式具象化地表现出来。看上去许多物件,但其实只有稀薄的想法涌现着,大多数都像撕开包装纸时捏住的那片小角一样地说不上用处。身体套上起到回收作用的桶,便能让这些膨化物般的想法,减缓不断膨胀的运动。这整一张照片,才是这个面具完整的状态表现。


《便利贴》 ipad pro绘制  44.3cm×29.2cm


以互联网为工具接触外界,能相对直接地看见远在武汉的,或是各界各地的人们他们的疫情情况,各式各样。这些信息在大多数人对网络的概念里,像便利贴一样,是显眼的,堆积起来的粘固的,或者是与这些功能相反的存在。我画的只是一张是便利贴,里面画满了便利贴。


10

黄宇泽

福建漳州 

《工作室神话大系》  


作为一个资深宅男,网络学习和在家创作对我来说,不需要熟悉和适应的过程,这本身就是我一直在做的事情。网络教学的效率似乎会更高一些,相对自由的环境能让我同时在上课的时候,可以进行一些其他课题的研究。随着技术的发展,共享屏幕、共同编辑文件等技术的诞生,逐渐解决了沟通效率的问题,结合网络技术进行创作,对我来说这也早已是一种常态了。


对于一个御宅族来说,宅在家里似乎是日常生活,实际上疫情对御宅族的生活似乎并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家中的书房便是我的工作室,我在小小的书房中似乎可以创造出无限的可能。这件创作致敬《四叠半神话大系》这部作品,至于理由,只有真的看过这部作品,才能真正领会到其神奇。



《口罩&口罒》 

滑动查看


 “罩”字,“罒”为部首,“罒”字发“网”音,在古籍中与“网”同意。口罩,作为疫情期间防护的一种护具,被人们广为使用。“口罒”顾名思义,便是网与口前的网状物品,网状物品对冠状病毒并无任何防护的功效可言。正因如此,如果戴着一些无用的口罩,则与“口罒”又有何不同?


11

李珺 广东中山

《保护》 


人的个体,总存在着满足个人欲望与希望得到外界认可的矛盾,认识到哪一样才是真实,哪一样才是面具,对我来说仍然是个未解决的问题。


《在沙漠里看花和月》 打印纸拼贴 

电脑后期处理  8268×4869像素 


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不必亲见恐惧,也并未身处于痛苦的沙漠之中。但需谨记,我们得以通向那不断向好的光明鲜花之路,正因为有人在替我们直面病魔。


12


滑动查看

李可

山东潍坊家中储藏间 小区院内垃圾回收处 

社区公园河道

《谋杀睡眠》 


此次疫情之前我并没有接触过网课,我对于自己的学习任务和节奏一直有合理的安排。网络课程不仅没有影响到我的学习效率,还有效避免了因为社恐而难以和老师讨论的问题,但视力的确有下降的趋势。


这件创作想法起源于我的睡眠问题,频繁的失眠和噩梦让我的夜晚充满了奇异的思考。在一种半梦半醒的状态下我联想到蝴蝶,它象征着自由、死亡、灵魂、美、脆弱和恐怖,充斥着我夜晚的房间。庄周梦蝶的典故和人类大脑神经元反应的蝴蝶效应让我决定以蝴蝶作为此次创作的重点,试图将我在失眠夜晚的大量思考物化。讽刺的是因为做这件作品而筋疲力尽的我,睡眠质量逐渐好转。


《过期罐头》 纸 炭笔 30cm×40cm 


很多店面贴的放假通知,大部分都写着“春节回家过年”,“初五初六回来开工”……然而最终因为疫情突然爆发而没能如期复工,打乱了大家原本的计划和生活。这让我联想到罐头食品的保质期,感觉现在大家每个人的正常生活都在过期的状态中。


13

李思雨 北京家中

《穿高跟鞋手拿泰迪熊的我》 


幼稚的贴纸,五颜六色的玩偶,他们说我钟爱的东西与我的外表格格不入。成熟的外表和行为举止令我在同龄人中很难找到知心朋友,我在大学中一直与他人保持着礼貌的距离,没有人会知道,我是个喜欢收集贴纸和洋娃娃的女孩。


《瘟疫》炭笔  素描纸 39cm×54cm 


群众与强权,人类与病毒,“形式主义”与“言论控制”下的人偶们监督着这一切。四不像的动物穿上了人类的衣服,人偶们被钉在布告上摆布,瘟疫的根源到底在哪里。这场在人类身体与内心的瘟疫在黑暗中悄然蛰伏着。


14

李羿瑾 

黑龙江黑河

《粉》


我把自己置入到粉色的环境里,既是融合也是隐匿。这种关系也如同对一个个体的客观认识,由外界的反映与自我的意识构成。


《在阳光下》 电脑绘画  4800×2700像素 


15

滑动查看

李倬阳

黑龙江齐齐哈尔家里和小区树下

《平静的生活》 针线 布 蓬松棉 纸壳


“面具”通常是用来伪装和遮挡表情的道具,我通过面具来放大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表情,让“面具”的身份发生另一种转变。


《伤害》 布面丙烯  50cm×70cm


根据疫情期间的听闻所展开,“伤害”这一词包含了多层意义,任何伤害都不是单向的,也应该引起我们更深层面的思考。


16

廖家怡

  湖南岳阳 

《假装娃娃》

我喜欢娃娃,幻想自己也能变成娃娃。用布织面罩遮住自己人类的五官,穿上鲜艳可爱的服饰,假装成娃娃的样子,成为娃娃的一份子!奇怪的是,这样的我更像一个娃娃的独裁者而不是娃娃。


《捉迷藏》 脱胶水粉和颜彩 28cm×35cm 


在疫情之下,我比以往更强烈地感到一种实体与景观之间的断裂。而这恰恰源于日复一日的居家情境与外界全面的非日常状态间的相互拉扯。瘟疲在空气中蔓延,而恐慌把自己关在家里。每天通过新闻媒体浏览大量匪夷所思的人间悲剧,而另一些人又大喊居家的无聊,好像温疫带来的只有无聊。


对于现实的感知愈发模棱两可,好像在黑暗的房间里与我捉迷藏,也许我能捉住实存的真相吧,也许真相只是一种假设。


17

刘润 山东青岛

《封面》

《封面》创作基于同学们对我的印象概括,由于大家对我“印象”都是一些类似于“知识丰富”的评价,让我在自我审视后有些不安。我尝试用众多书的封皮包裹自己,把这种他人印象与自我认知中的差距表达出来。用一个被书皮包裹的人阅读一本书皮的动作,尝试显露出这种荒诞。


《三人行》  炭笔  两开素描纸


此次疫情在我看来,似乎是一个庞大国家所倚重的官僚系统与现实间的一场博弈。基于这种想法,我选取了位于疫情中心武汉的,横亘在古今之间的黄鹤楼的视野。更重要的是,现在的黄鹤楼众所周知是新建的,但有趣的是在人们的印象中它似乎一直是古代遗留至今的;而与之相对官僚系统的基本框架自秦而立,但恰恰与前者相反,我们时常以为这套系统的全新的。为此我试图利用反色的方法,结合前景中的人物尝试表达这种微妙现象与认识。另外一点,是关于这次疫情初期在繁荣景象下的危机感,我则尝试用画面中央一处微小的堵在车流中的救护车的场景予以表达。


18

罗菁

 山西省太原市一处因疫情封闭区域的围栏外 

《窥探》

重重的电线、栏杆,墙体濒溃的裂隙线条,这是因疫情暂封的紧邻体校的小区,市体校在平日是一个十分有朝气的地域,如今也因疫空荡,幽静禁锢规整的冷冰冰的线把这里包围,我在这里踮起脚尖向里窥探,似乎又是在窥探远处被遮挡了一半却日益逼视的阳光,似还逐渐褪去了被定义加藤惠的面具……(注:加藤惠是源于日本动漫《路人女主的养成方法》里的女主,根据大家的评价和课上所解析的头像,得出最类似于我性格特点的人物。)


《旅人》  板绘(iPad) 1668×2224像素


我采用了自己微信头像的颜色来做这样的一个小人物,解释了在疫情期间的日常,我们都是这样,度过乌云,或者带来蓝天,走向未知祸福却春夏秋冬时光荏苒的漩涡之旅。


19

吕松鸿

山东省高密市  

《我的太阳》


在疫情期间,我禁足在家。生活在一个背光的房间里,每天与各种电子设备为伴,足不出户的状态,让我越来越抑郁,自我认知也越来越弱,是这个世界出了故障,还是我出了故障?也许只有太阳才能告诉我吧。


《闹剧》 针管笔  38.5cm×26.2cm  


当今世界范围内的防疫工作如火如荼,平民百姓也是人人自危。然而,在动物看来,这或许就是人类自导自演的一场闹剧罢了,老鼠与蝙蝠的谈笑风生,乌鸦的默默等待,动物们的冷眼旁观,台上的木偶只看到眼前的食物,却没有发现藏在环境里的病毒。


20

马祎坤

黑龙江哈尔滨 家中卧室

《够》

从健康蔬菜到“垃圾食品”,手中举着奶茶代表内心的渴望,穿着长裙代表忠于自己内心。


《褪》 油画棒 铅笔 细针 勾线笔 四开素描纸


通过象征蜕变的蜕皮造型,表现国家疫情期间人的生活状态和变化,人像坐禅一样的动作表现国家正在经历的磨难和考验。画面背景中的世界地图将各国人民的抗疫状况表现出来。电视和各种电子设备为在家中隔离的人们带来最新消息,也将各国人民连接在一起。


21

毛婉蘅  河北承德

《成虫》

我逐渐习惯了这种与外界割裂的生活,蜗居在自己生活的狭小空间中得到了一种安全感和满足感。但这样的情绪只持续了一段时间,就像蛹化蝶的过程,如今蓄势待发。


《故障》 电脑绘图


疫情期间,我和大多数人一样居家隔离,我只能通过固定的几个网络媒体渠道获得与外界的为数不多联系。信息的不透明和短失效,让甄别哪一种信息真实有效变成了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我与外界沟通的一个主要渠道陷入了一种瘫痪、故障的状态。


222

欧家瑗 广西桂林

《放送中》

通过图像信息演绎身份为“吃播博主”,是我对面具这个主题的理解。吃播博主身份的构建离不开社交媒体,但联系自身,社交媒体是自己焦虑来源和恐惧的一部分。于是对于“放送”这个动作的不安感转化为用锐利的具有危险属性的物品作为“食物”,并以吃播为形式录制视频。


《遗留》 电子绘画 procreate  ipad  1798×2088像素


特殊时期那些离世的生命不可避免地在宏观事实描述上会被扁平为数字,数据里逝去的每个单位也都曾是鲜活的人。手机作为独特生命个体的物件象征之一,是不可被忘记的遗留物,承载着痛苦、铭记和哀悼。


23

沈思源 山东威海

《宅家功能饮料斗士》

一直宅家,也只能宅家,几年来运动积累的体力几乎全部消失了,看着车放在家里却骑不了。平时运动时喝的功能饮料,好似能够增加免疫力,实际只能让我躺在乱糟糟的床上多出点汗。我假设自己是个斗士,一身唬人的装备,只会随我坐在椅子上慢慢腐烂。


《医斗科罗娜一九图》 板绘 38.9cm×54.6cm


作品主要参考歌川派各路人物的画作,但因为时间问题没有详细的学习各个大师的勾线技法,大概只是颜色动态相近。其中构图参考歌川芳艳的《大江山酒吞童子》,其气势上有抗击肺炎的感觉,线条主要学习歌川国贞,动态比较喜欢歌川国芳,其他各路大师也有参考。


《对抗新冠病毒:是敌是友皆斗争 》 

板绘  81.89cm×38.89cm


我居家几个月,中途还出去韩国旅游,刚好目睹了疫情大爆发的景象。疫情给我最大的感觉是“乱”,网络奇人、社会漏洞大量出现,而医生们就像武士一样。图中的太阳月亮是我长时间在屋内活动的感受,太阳就是灯泡,月光就是夜灯。


24

石欣宇

 辽宁大连理工大学家属楼 

《怪兽》


由于疫情期间我无法外出潇洒,我就幻想了门外的我勾引我出门“放荡”。


《异火》 电子绘画


瘟疫是上帝惩罚人类的火种,人们在火焰下团结一致。


25


滑动查看

覃钰雯 广西南宁

《观看》

面具作为遮挡的一种面部装饰,比起躲避,我更认为它是一种属于邀请的信息,遮住了才会有掀开的意义。我认为它是一种名片,请观看我的面具,真正想要了解我的人,终会透过面具看到我。


《终将跳动》 Procreate 1480×1440像素


人们对武汉重灾区捐赠的物资,就如同血液一样不断的流动运输着。但是网上消息与新闻报道,让我思考这条运输线上为何会出现漏洞,如同血管上的破碎的洞口,如同漏出的血液一样。我们必须要去质疑,但是血液终会封住受伤的洞口,它们不会停止流动,依旧会将氧气会流向心脏。


26

谭馨晔 河北任丘

《十面埋伏》

之前听说过网课教学的模式,但是从来没有实际体验过。由于疫情问题,我们采用网课措施进行学习。由于时机和各种特殊情况,老师和同学们在面对网课时,也遇到许多之前课堂没有遇到过的问题。不过在大家的摸索下很好地克服了困难,整体网课氛围还是很不错的。


人是社会的动物,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被社会的舆论所牵扯着,我们总是被各种言辞评判,要求,攻击……有些人妥协了,做出了让步,为了迎合别人而改变自己,有些人抵着舆论的压力依然坚持做着自己。但无论我们是怎样的,我们始终改变不了被评价,被攻击的命运,无论我们怎么做,都无法令所有人满意,处处皆是言语的埋伏。



《戎装》、《异类》 

针管笔 马克笔  21cm×28.5cm 滑动查看


《戎装》:疫情初期,武汉地区医疗资源紧缺,医护人员不足,国内各地大量调入医护人员,甚至零零后的医学实习生都以及抵达前线,一位原本要在寒假期间举行婚礼的女护士,因为自己的职业和责任,不得不推迟自己的生活安排,义无反顾地前往武汉支持医疗工作。


《异类》:疫情爆发,人心惶惶,过度紧张使人们开始出现信任危机,怀疑和猜忌就像是防毒面具一样戴在每个人的脸上,虎视眈眈地盯着其他人,有没有戴口罩,戴着什么样的口罩,偶尔的一声咳嗽,过度紧张的信任危机比疫情更加令人难过。


27

万希玄 香港

《沉思的旋律》 

内心的背面  我寻求平静

红色不轻不重地在律动

蓝色上上下下地在游走

带来了细声噪响 却不平静

光影被打乱 脑袋奏起了交响乐

波纹在水面跳动

我又能否沉到水底的平静


通过网络、技术等模式的介入,使创作的媒介和题材有了更广的发展空间与选择,弱化了许多传统创作上有可能出现的失误,例如画布不水平、不小心点上的污迹等,如今可以轻易通过后期解决这些“不完美”。技术层面来说,网络的介入使我更注重数字媒体化后的作品形式和表现,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上我的创作该如何呈现才能“吸引眼球”。而传统创作上可能会更为慎密些,仔细地裁量画布,媒介多为颜料和纸,也会考虑到如何保存我的作品,画框也是重要的一环。综观两者皆有利有弊,但是我认为在创作的本质上并无差异,同样是表达思想的方式,最多的只是形式上的差异。如今我们身处信息爆炸的时代,比起现实当中的信息,我们更多接触到的一些虚拟的数据,通过网络我们能把信息传达得更远更快,考虑到未来有可能进行的跨国合作以及联系,我会考虑结合这方面的资源进行创作。


《口罩的是与非》 纸 铅笔  37.4cm×51.8cm


近半年来,话题的主角非口罩莫属了!人们议论它,抢购它,连续很多个月药房的口罩都是长期断货的状态。究竟人们对口罩的关注还会持续多久?我们拭目以待。


28


滑动查看

王肖男 

河南新乡 油菜花田  

《梦里的犬》 

我喜欢动物比喜欢人更多一些,而且我曾梦见一只大黑狗,再加上我的梦大多数时候很暴力,所以创作了这件摄影。


《新生》 sai软件 2519×3464像素


这件创作主要想表达自然万物与人类生命繁衍不可分割的关系。图中既有象征死亡的罂粟花,又有象征新生的风信子。


29


滑动查看

位江涛 

山东青岛 家中客厅 

《闷》 

平常和陌生人极少有交流,我不喜欢去主动和他人进行交流。


 《监控》 铅笔 炭笔 八开素描纸  

滑动查看


在疫情期间,我们因为新冠病毒无法出门,所以室外的世界可以得到一个较好发育。我想我们可以通过监控器来得到对外界的一个观察,并且可以用来监控我们自己。


30

文致君

  广东珠海

《昆虫学+电子学的蜻蜓碎心示性波》 

在肉身中挣扎的“文致君”与人工智能模拟出来的“文致君”的唯一区别在于,前者会产生程序错乱,并且依靠这些错乱来认知这个世界。这些错乱包括但不限于十八年以来的:死之岛,2814年夏天的小村,钢琴中的尸体,永恒暴力补习教师,黑色的救护车(京Q.I9V58),日出时飘来的亨德尔,产妇舞者,超市中的断腿,地震时的红光,海潮与心电图的共时性以及心电图与昆虫学+电子学的蜻蜓碎心示性波的共时性,电表箱。如果有一天文致君能够将它们完整地表述出来,完全地理解或者忘掉,她就失去了自己的生命。


《春雨》 Procreate/Photoshop  2048×6144像素


用电镜照片的观看方式接近我们的生存空间,病毒已经侵蚀了我们麻木的日常。春天的第一场雨所降何时?比病毒更加令人悲哀的,是长久以来大众空虚的喷溅。


31


滑动查看

徐睿泽 山东青岛

《天地不仁》

人总说“天地不仁”“风雨无情”,而自然的善恶喜怒不过是人类自身情感的投射,成为“神性”。神与瘟疫一样,是由人类直接或间接创造出来的,并最终作用于人,而人本身也构成瘟疫中的一环。瘟疫对人类的屠戮与破坏是无意识的,人类也在自然界的能量转换,在六道生死轮回中与自然融为一体。




《瘟神》系列  黑色中性笔  黑色圆珠笔 四开素描纸

滑动查看


中国自古就有“送瘟神”的传统,人们将对自然的敬畏放大成“神”,从精神层面与之对抗。从黑死病、天花、1918大流感,到SARS、H7N9、COVID-19,人类与瘟疫进行着漫长的博弈。


32

徐湘童 广西南宁

《good day》

我对自己是怎样一个人没有概念,我看不见向外人展现的自己,别人看不见我认为的自己。在这张作品里有两个我,一个是站在门外的我,一个是在家里的我。两个我在同一个时空,就组成了完整的我。


《鱼缸》 板绘


这次疫情中,患者和医务人员被隔离在医院里,我被隔离在家里。无数的新闻渠道让我看到被隔离在医院和疫区里的人和疫情之间的战争。我在家里看着抗疫的战争,就如鱼缸里的鱼看着外面的鱼。我再怎么担心鱼缸外的鱼,也帮不了他们。


33

杨柏滢 福建泉州

《罩》


社会中对性别与身份的刻板印象所导致的个人束缚,以及身处其中的我,面对自我时的困惑和约束。


《守护》 炭笔 铅笔 油画棒 四开康颂素描纸


肺炎疫情爆发后,不论在前线或是后方,医护人员、公安民警、环卫工人,甚至捐钱不留名的拾荒老人等等,许多的人都尽自己所能地付出,共同期盼着抗疫的胜利,共同守护着我们的家园。


34

杨璐萌 北京

《过敏》

作品基于既有文本和现成图像,进行无叙事性的的艺术实践,尝试通过对物质本身的探索,讨论人的意义框架参照物,建构其情感逻辑。从天真到反省,从自然到人工。



《Allergy》系列  综合材料 尺寸分别为10cm×14cm  18cm×15.5cm  7cm×10cm

滑动查看


此系列作品在生活废弃杂物的既有文本上再创作,在其呈现的人类与非人类的生活痕迹中,关注事物情感潜力的同时探讨其作为事件载体的交流手段。


35

杨明居

河南偃师 家里的杂物间

《控制》

遮眼、封嘴,只给你能够接受信息的耳朵,接收的信息也是经过处理后的,愿意让你知道的信息。真正的信息,真正的真相究竟在哪里?


《救赎》 铅笔、素描纸 28cm×58cm


在大危机面前,人们才会发现那些一直在身边默默奉献的人,同时也是他们在守护着我。他们在救赎的过程中忍受着痛苦,面临着死亡的威胁,但是他们丝毫无所畏惧。竭尽全力驱使我们国家的航船重新运转起来,扬帆起航。致敬那些在前线英勇奋战的医疗工作人员。


36

张驰  河南郑州

《符咒外显化》

我利用符咒象征人格的外在表现,上一张符咒为各种日程提醒和单调的底色构成主体,象征着我原来的单调平淡且犹如机器一般的生活的人格,而下一张是利用颜料在重力的作用下在纸上留下的痕迹,象征着不受控制,更加多彩和捉摸不定的人格。以燃烧的方式替换象征着替换的决心,旧日一去不复返。



《管中窥豹》视频动画  1分46秒


我利用较为抽象的符号和MG动画作为载体表达我的观点。没有人能从一个所谓绝对客观的角度去面对事情,我们应对任何的问题都包含着我们的主观性,这样的结果并不是错误的。任何人都有从各个角度看问题的权力,所谓与社会主流不同的观点并没有高尚到哪里去,甚至还有许多有害成分,它不应成为某些人虚荣的优越感来源。


37

张冀苏 河北保定

《内心世界凶杀现场》

朋友们对我的印象大概有三种:会跳舞的辣妹,脾气暴躁,长得很像我的小黄鸡玩偶。“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是你太不检点了”。这次创作表达了曾多次被荡妇羞辱过的暴躁小黄鸡最想做的事,美好幻想里小黄鸡扛起枪,无论它穿不穿衣服都不会有人再敢指指点点了。



《动物天堂》《我梦见地球完了》《鲜花和注目礼》

 板绘  滑动查看


《动物天堂》人类受困于肺炎无法出门的这段时间里,野生动物们貌似活跃了不少,多地拍到珍稀动物出没,对于动物们来说,这是快乐的隔岸观火。《我梦见地球完了》疫情蔓延至全球,少有国家看到了问题,从中国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我梦见地球完了。唯一观看这结局的人类是弗朗茨·卡夫卡。泰坦们在天上殊死搏斗。从纽约公园的铸铁座位上,卡夫卡看着世界燃烧。”(罗贝托·波拉尼奥)。《鲜花和注目礼》借用画家乔瓦尼的油画《祈祷的圣母》中的女性形象,来表达我对2020年2月17日甘肃医疗队驰援湖北前,女医护人员集体剃光头事件的困惑。



《封闭空间产出幻觉》  Photoshop板绘

滑动查看


一步没踏出家门的我,大部分时间也是在卧室的床上思考人生,在家隔离的第36天,发现我看世界的样子不太一样了。画面里的场景是我的卧室,我的眼睛看到了正常时的我没看到的东西。


38

张嘉豪 广东深圳 

《1918电子人》

虚拟的我与现实的我,互为面具。



《停止思考的人》  板绘 30cm×30cm  共 9 张

滑动查看


疫情当下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于盲目跟风,对事物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缺乏判断是非能力,容易受舆论引导,在我看来这样子的人是十分畸形的。


39

张子潇

北京 家中阳台

《安疫》

疫情期间,宅在家里,安逸度日,每天快乐又养生。眼镜是积木拼的马赛克,代表二次元(如游戏漫画)。零落的七彩蜡笔代表快乐的心情,以及偶尔的创作激情。兔子玩偶是我内心形象的映射,同时隐晦地映射了《爱丽丝梦游仙境》中的兔子先生,而我就是误入树洞(魔幻生活)的爱丽丝。这就是我这段时间的精神生活写真


《食》 电脑 手绘板  5120×3200像素


在疫情期间,我最想做的事就是聚餐、吃火锅、点外卖,但为了安全,我不得不克制自己的食欲。这场疫情始于一次“吃”,然而因为某个人的一次贪嘴,导致我们现在被限“吃”,这使我联想到“七宗罪”中的暴食。所以我选择西方宗教题材绘画的风格,以状似传统油画的方式,记录这次疫情。


40

智晓律

 山西太原万象城

《呆若木鸡》 

对家里闲置太阳帽进行剪裁缝制,做成一个鸡的形象,戴上面具之后进行一次日常超市采购,拍摄下采购过程中的图像。


《抗疫》 马克笔 彩铅 4开素描纸


结合古代神话中的人物形象与当下抗疫形式,展开联想进行绘制。



实验艺术一年级的“风生水起班”40位学生在青年教师陈明强老师的带领下,基于网络教学的模式密切沟通,“安心宅家”并在作业上“各显神通”,这似乎带来一个信号,网络教育并非有着不可跨越的阻碍,反而“催生”了学生和老师们的“聪明才智”,渲染出生活的趣味,也展现出艺术的感染力和能动性。


有关实验艺术系的“造型原本”,

有什么想聊的?

欢迎在“留言板”一起探讨!



图文资料由教学师生提供

整理编辑/张译之



近期推荐

三位画廊主眼中的军械库艺博会

The Armory Show in Three Gallery Directors' Eyes

“数字壁画”如何创作?来看央美壁画系的一堂云好课!

艺术作为出口:8090后艺术家的创作·生活·家(第三辑)

对话丨宋协伟:疫情中关于危机设计的思考


年度回顾

👇

重温亦前行,2019年的艺术高光时刻


 CAFA ART INFO 

 英文版 


Facebook/Twitter

国际同步全部资讯

@CAFAartinfo

https://www.facebook.com/CAFAArtInfo

https://twitter.com/cafaartinfo

最新国际月刊已出

订阅请留言


版权声明:所有发表于“中央美术学院艺术资讯网CAFA ART INFO” 中英文版(http://www.cafa.com.cn) 及所属微信公众号“中央美院艺讯网”的内容均应受到国际版权条例的保护,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载使用。

如需申请获得合作授权和内容转载许可,可后台留言“转载”,查看细则并留言联系,或邮件联系editor@cafa.edu.cn(中文)/artinfo@cafa.edu.cn (英文)。获得授权使用的转载,并注明“来源:中央美院艺讯网/CAFA ART INFO)。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或摘录编改文字和图片,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Copyright notice 

© CAFA ART INFO,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of the information in the various pages of CAFA ART INFO web site and WeChat is issued by CAFA ART INFO (http://www.cafa.com.cn) for public distribution. It is protected under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s and under national laws on copyright. For application of cooperative authorization and reproduction permission, please contact editor@cafa.edu.cn(CN)/artinfo@cafa.edu.cn(EN). Any use of information in the web site or WeChat updates should be accompanied by an acknowledgement of CAFA ART INFO as the source, citing the uniform resource locator (URL) of the article. Unlawful copying and re-using parts of our copyright protected texts and images will result in legal action. 




 ——TRAVEL WITH ART—— 


为使真正的艺术爱好者能够有机会深入了解展览、作品、艺术家及背后的故事,CAFA艺讯网启动全新项目「TRAVEL WITH ART」,联合众多著名策展人、艺术家、设计师、建筑师、人文学者等一同为大家呈现多元的线上&线下艺术活动!


后台回复“看展”即可获取更多信息,加入艺讯友邻群。

后台输入“洞见”获取2019最火“洞见ART”全集!


For genuine art lovers who would like to know more about exhibitions, artworks, artists as well as stories behind them, CAFA ART INFO initiates a brand new project to invite you to visit exhibitions.

CAFA ART INFO


微信公众号

CAFA ART INFO

新浪微博

中央美术学院艺讯网


专业学术角度

解读艺术发生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